大寶山礦新山片區,橫跨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與翁源縣,三十余年的無序采礦,給這里留下了難以承受的生態破壞惡果。長達8年的艱難修復,高達10多億元的治理費用,昔日滿目瘡痍的大地傷疤,終于逐漸“愈合”。然而,大寶山礦又面臨新的難題:礦山修復如何平衡經濟賬和環保賬。
大寶山,山如其名,是廣東省北部一座大型資源型礦山,褐鐵、銅、硫等資源豐富。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,周邊長達三十余年的無序開采,導致地質破壞、水土流失嚴重。
大寶山周邊區域環境污染問題,引起中央、廣東省層面的重視。2013年,廣東省政府要求對大寶山礦區周邊環境問題進行綜合整治。原先就參與開采的省屬國有企業——廣東省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扛起這一責任。
據調研發現,大寶山礦區及周邊區域,歷史遺留問題已初步解決。礦區污染物得到有效收集,生態修復初見成效,下游河流水質改善明顯。
大寶山已進行生態修復和即將進行生態修復的不同片區涇渭分明(8月4日無人機照片)
然而,部分環境隱患亟待重視。當年非法濫采遺留的上百條礦窿,大部分一到雨天,仍源源不斷產生大量酸性廢水。
大大小小的環境問題治理,都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投入。“大寶山礦區周邊環境治理,8年已累積花了10多億元治理費,政府與企業大約三七開。”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坦言,近幾年行業不景氣,企業負債率高,也不知道未來環保經費投入是否可持續。
非親歷者,不能體會礦山修復之難
2012年,廣東省開展“三打兩建”行動,大寶山礦區周邊非法濫采得以控制,但遺留下來的酸性水、重金屬污染等后遺癥顯現。
為解決大寶山礦區及周邊環境污染問題,2013年,按照廣東省政府批示要求,有關部門開始對礦區及周邊地區進行環境綜合整治。
非親歷者,不能體會礦山修復之難。
如今,新山片區一期25公頃治理修復
項目已完工,植被長勢良好——喬木、灌木、草木、蕨類等30多種植物品種穩定存活,覆蓋面積達到95%以上。二三四期共64公頃土地,也于今年3月份動工,預計2021年底前完成。
如何建立環保投入機制是難題
大寶山礦區生態修復之難、成本之高,是我國礦山生態修復的一個縮影。如何探索實踐有效的礦山生態修復之路,仍值得思考。
“不治理,環保達不到要求,企業可能直接被關停。但治理起來,成本又高于企業能承受的范圍。”陳濤說,以污水處理為例,污水處理費平均3元一噸,高峰時每天僅污水處理費就高達18萬元,持續的治污投入給企業帶來負擔。
有生態修復專家指出,目前,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財政,對礦區生態修復投入不足,市場化機制又尚未完全建立,缺乏激勵社會資本投入的有效政策,資金問題已成為制約礦山生態修復的瓶頸。
除了財力支持外,部分專家建議采取“院地共治”模式,組織引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,為地方治理修復礦區污染提供技術支持。同時,加強技術攻關,形成從源頭到末端的污染綜合防治方案。